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的语言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是要把别人的意思用译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是用译者自己的意思来代替别人的意思。翻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因此,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样,这也是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就非文学作品而言,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信'与'达'。所谓'信',就是忠实,要求译文必须符合原意,不得有任何篡改;所谓'达',就是畅达,指的是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符合语言规范,而不能在语言上给人以'翻译腔'的感觉。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好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又流畅。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成功的翻译。反之,译文生硬晦涩,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翻译分为理解、重新表达和核对三个阶段。理解阶段,作为翻译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领会内容,并力求抓住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不仅局限于原文的语言,更要包括语言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背景知识。在理解正确的基础上,译者需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把作者的意思转达出来,尤其要注意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第三个阶段是核实译文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流畅、是否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能否被读者接受。在翻译的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表达是关键,核实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
为了使译文做到既忠实又通顺,译者需要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译,也就是说用什么方法才能明白无误地译出原文的意思。初学翻译的人,限于认识和语言能力,一般倾向于逐字逐句的翻译,采取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译法。他们误以为这样的翻译才算'忠实'。但是,英语和汉语不能等量齐观,两者不仅在句子结构上有差异,而且在词汇上也很少对等。所以逐字逐句翻译既达不到表意功能,又不能忠实于原文,只能是'硬译'、'死译。同时,翻译时还要注意另外一种错误倾向,那就是乱译或胡译。有的人在翻译时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在没有真正理解原文的情况下,往往望文生义,胡猜乱想,误译、漏译、添枝加叶的文字随处可见。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违背了翻译的准则,是不足取的。
为了把原文的意思完整且正确地表达出来,基本上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同时译出的文字又明白易懂,符合语言规范,这种翻译方法称作'直译'。然而,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直译往往行不通。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考虑怎样摆脱原文的句子结构,用不同的汉语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译者必须先吃透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意的坚持上,重新遣词造句,把原文的意思用通顺的汉语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方法称作'意译'。意译时,译者须把握分寸,务必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而又正确地译出来,不得随意增删内容或篡改原意,否则就会犯胡译乱译的毛病。
当然,在翻译过程中,完全用直译或完全用意译的情况不多见。通常,能直译的地方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地方就采取意译。也就是说,能直译尽量直译。直译的好处在于既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